日期:2025-08-13 11:25:37
合成生物学正成为撬动绿色制造与健康产业的新引擎。
近日,第二届合成生物技术与智能生物制造学术交流会暨中国微生物学会生化过程模型化与控制专业委员会年会在常州举办。本次大会以“合成生物学与生物制造,创新驱动与产业未来”为主题,来自产学研的各方力量汇聚于此,既拆解着技术落地的密码,也探寻着像“蚓产业”这样的新蓝海,让产业未来的轮廓愈发清晰。
作为大会举办地,常州是我国合成生物学发展高地之一。会上,常州市新北区副区长章俊介绍,常州高新区是苏南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板块,2024年GDP达2234.6亿元,工业、外资等指标居全市前列。在合成生物产业布局上,已集聚76家重点企业,产值占全市过半,建成南师大常州研究院及13家省级研发机构,并通过“常投合嘉”基金联动20亿元市引导资金,累计撬动4.67亿元投资。
章俊明确2027年目标:打造1个国家级平台、100家高质量企业,实现200亿元估值、300亿元产值,努力将常州打造成“北津南深中常州”品牌,为我国合成生物产业贡献“常州力量”。
主旨报告与演讲环节,专家学者分享了合成生物学在多领域的突破。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员陶勇系统梳理合成生物技术发展历程,指出PCR、CRISPR等关键技术推动生物制造升级。通过菌种改造与代谢工程,一批高值化学品已实现工业化生产,能耗与碳排放显著降低。目前,中国及全球正加速布局生物制造,覆盖精细与大宗化学品,合成生物技术正成为绿色制造的“涡轮引擎”,代表着未来可持续生产的趋势。
华中科技大学孙宇辉教授团队通过合成生物学理性设计出“庆卡霉素”,据悉,这是其聚焦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研发瓶颈与突破,以庆大霉素为模型,系统解析其生物合成途径、甲基化修饰及关键酶GenK/GenQ功能。
北京化工大学教授袁其朋汇报了“芳香族化合物细胞工厂”的研究成果,通过重构莽草酸途径,将碳收率从30%提高至60%。他及团队还建成了万吨肌醇、千吨熊果苷等十余条生产线,并开发了莱菔硫烷等抗衰老新药。
人工智能与生物制造的融合也成为焦点。浙江大学控制科学与工程学院书记兼常务副所长刘兴高教授以实际生产案例证明,智能管控系统可显著提升生产效率,罗红霉素大模型的实时优化更印证了智能化对生物制药的关键推动作用。
大会上,中国微生物学会相关专委会主任委员、“‘蚓产业’全球战略规划”发起人郭美锦教授提出新视角:蚯蚓(地龙)生物利用前景广阔,合成生物学技术将推动其活性成分高效提取与合成。
据介绍,该规划由多位专家与得道大悦(上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发起,后者已构建“养殖-固废处理-有机肥生产”农业循环闭环,并通过专利技术提纯地龙激酶、地龙蛋白等活性成分,其提取物在心血管慢性病干预中初显成效。
这一方向得到“科创中国”生物产业科技服务团的支撑。该服务团三年来调研企业超100家,促成产学研项目20余项,2024年在青岛设立的首个区域服务站已推动3项成果转化。目前服务团正参与“‘蚓产业’全球战略规划”规划实践,助力技术落地与产业融合。
钱龙配资-山西股票配资平台-专业配资平台排名第一-最大配资平台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